个个都是网红村,振兴密码是什么?快看↓
新坪村
产业美山水美相得益彰
空气清新、群山环绕、峡谷幽深。在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游玩,给人感受最深的便是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
“现在游客太多根本忙不过来,我们村的景点还每天都张罗着招人呢。”2月19日,记者到新坪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鲁彦玲正忙着在朋友圈转发招聘海报。
从村民向外跑到乡贤返乡创业,从长期的闭塞落后到如今打开山门迎新客,多年来,新坪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找到了发展突破口。
打造国家4A级景区豫西大峡谷,开发国家4A级景区豫西百草园,领办百果园合作社,先后引进山水隐庐民宿和中州自在谷康养项目……多产业发展正向绿而进、向新而行,产业之美与山水之美在新坪村相得益彰。
“我们要进一步让旅游资源发挥作用,准备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更加积极的开发和制度创新,让村民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鲁彦玲说。
2023年4月,新坪村成立卢氏县盘九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对村内旅游资源集中整合监管,产生更大的集体收益。
与此同时,星空房车营地、有机果品基地、五味子基地、蜜蜂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开花结果”,新坪村旅游业态日趋丰富,产业链条持续延伸,集聚效应不断释放。
“现在来自三门峡、洛阳还有外省的游客特别多,最高时一年营收能达40多万元。”67岁的新坪村汉东组村民陈正立利用自家宅基地开办农家乐,由于距离停车场近,农家乐营收情况一直比较乐观。
如今,新坪村有40多户村民经营农家乐,平均每户每年收入16.6万元;50多户村民经营漂流用品,每年总销售收入可达800万元。
如何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让更多的农户有钱赚?鲁彦玲有自己的答案:“制度和模式上的创新才能更加长久。”
新坪村以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依托,坚持“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发展之路,围绕旅游主导产业,成立百果园、连翘等3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90余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如今走在新坪村,目之所及便是干净整洁的道路、独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寓教于乐的故事墙绘、如诗如画的秀美风景,宛如世外桃源。
“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作用,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里的游客和村民都笑容满满。”鲁彦玲说。(本报记者 于涛)
穰西社区
电商新农活甜了生活
“我在咱镇服装产业园区内的跃聚隆服饰有限公司做缝纫工,从家到工厂只要几分钟。”2月18日,邓州市穰东镇穰西社区居民闻瑞珍乐呵呵地说,“在家门口上班,赚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这日子真幸福!”
“在我们社区,像闻瑞珍这样的工人有很多。按件计酬、多劳多得,一个月起码能挣3000多元。”穰西社区党支部书记闻荣贵介绍说,“如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安居乐业”是社区党员干部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也是一直努力的方向。
穰西社区位于穰东镇集镇区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回族聚居社区。近年来,该社区立足资源禀赋独特优势,依托穰东镇服装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社区服装加工经营户做大做强,构建了“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探索出“中心企业+村级卫星工厂+个体协作点”的有效模式,让服装产业园区内的骨干企业与村级卫星工厂、小型加工厂形成合作,辐射带动周边个体加工作坊主动加入,实现龙头接单、分解工序、统一标准、共同生产的工作模式,建立起分工配合、共赢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规范提升中心街及“6+1”鞋城,带动了社区鞋类批零业及其他经营户集聚发展,使加工、销售收入逐年增长。
传统特色产业势头良好,新兴产业探索也不甘落后。
“互联网创业是新时代的趋势,老家在服装产业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很大。”33岁的刘双诚是穰东镇人,前些年,他回到家乡成立了邓州市源蔚商贸有限公司,加入服饰电商队伍。
“现在我在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各大平台都有店铺,年销售服装4万余件,营业额超百万元。”刘双诚高兴地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化身“带货主播”,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销售家乡的优质农特产品,生意越做越红火。
“年轻人多了,乡村振兴也更有朝气和活力了。”闻荣贵介绍说,目前,穰西社区共有服装加工经营户104户、餐饮加工户145户、鞋类批零及其他经营户167户,各类经营商户共计416户,年销售额近3亿元,带动了社区及周边村2000余人就业。
“新的一年,我们将持续探索‘特色产业+直播电商’等新模式,鼓励群众抱团发展,引领推动广大乡土人才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力,让集体经济收入更高,群众生活更幸福。”闻荣贵表示。(本报记者 曹相飞 通讯员 盛志国 王溪倩)
窑沟村
乡村运营造就“网红村”
“上花轿喽!”2月19日,伴着李银虎响亮的吆喝声,又一名游客体验了窑沟民俗抬花轿。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九,轿夫李银虎已经记不清到底接待了多少名游客,虽然声音已经沙哑,但他的热情丝毫不减。
窑沟是汝阳县柏树乡布岭村的自然村,常住人口28户120人。近年来,该村通过乡村运营盘活闲置资源、丰富产业业态,从昔日的“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乡村运营的有效路径。
春节假期,去往窑沟的道路上车辆排起了长龙,村内熙熙攘攘、人流如织,传统民俗抬花轿、趣味拔河等文化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沉浸式体验,瓷缸烤红薯、棉花糖、鸡蛋卷、冰糖葫芦等各式美食刺激着人们的味蕾……处处充满烟火气。
“我们深入挖掘乡村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俗风情,通过逐步完善乡村旅游设施、丰富乡村旅游业态等方式,把乡村变景点,有效激活了乡村文旅消费,助力乡村振兴。”柏树乡党委书记马卫东介绍说。
走进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运营大屏清晰显示着春节期间窑沟的运营数据,截至正月初九上午11时,窑沟运营实时收入已突破33万元。
“窑沟提前着手谋划,年前筹集10余万元建了滑雪场,添置更新亲子游乐场和游乐设施,整合美食广场,吸引更多商户入驻,有效提升了整村运营能力。”布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强难掩兴奋,“春节八天假期,我们抓住了流量,把握住机会,实现了龙年‘开门红’,增加了群众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窑沟之所以能如此红火,得益于处理好了运营商和政府、投资商、村集体、村民的关系。政府负责乡村建设和环境配套,运营商负责业态策划、招商合作,村集体通过入股分红、流转土地等方式获得收益,乡亲们则通过做小生意和务工增加收入。
从2021年开始,窑沟通过“三清两建”,实施村庄绿化亮化、铺设污水管网、改厕等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和吸引力。通过引入市场化运营团队,办起了餐馆民宿、打造了摄影基地,陆续吸引在外乡贤20余人回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逐步形成了以文促旅的文旅融合模式。
“春节期间的火爆,极大地提振了我们的信心,也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我们必须借助‘网红效应’,趁热打铁追着热度走,让短时间的‘流量’变成长期带富乡亲们的经济‘留量’。”梁强表示,现在,窑沟二期项目已经启动,将增加特色民宿、户外营地、乡村音乐厅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本报记者 吴向辉 通讯员 程远东)
南朱营村
集体强带出村美民富
“3000元”“50.8万元”,这两个数字,是博爱县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前后对比。
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破解发展困局,逐渐发展成为蔬香满园、幸福宜居、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
焕然一新的南朱营村 冯佳志 摄
2月19日,怀川大地迎来新一轮雨雪天气,天空降下的雨水夹杂着冰粒,密密麻麻砸向地面。在南朱营村的蔬菜大棚产业基地,种植户赵德义正在大棚内查看西红柿长势。
赵德义是南朱营村的脱贫监测户,曾经在外打工,但收入一直不稳定。“听说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我就回村承租,现在两座大棚一年收入能达十几万元,全家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赵德义说。
南朱营村人多地少,平均每人分到一亩二分地,只靠种植粮食难以维持生活开销。多年来,村里身强力壮者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年迈体弱者守着田地,乡村发展缓慢。
要想破局,就要转变思路。2020年,南朱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二干带领村“两委”干部和种植能手,辗转山东等地考察特色种植项目,确定引进种植礼品彩虹西瓜、圣女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
南朱营村蔬菜大棚产业园 冯佳志 摄
通过土地流转、注册公司、打造品牌、与龙头企业合作等措施,该村整合资金建成40余座温室大棚,带动300多名群众从事果蔬种植实现致富增收,全村人均年收入2.27万元,产出的瓜果蔬菜远近闻名;与天赐蔬菜合作社合作,建设蔬菜烘干车间和恒温冷库,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先后利用产业扶持、省派第一书记等资金投入杰航牛肉公司和仓储建设项目,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
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乡村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全村干群在村“两委”带领下,拧成一股绳,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村庄道路改为柏油路,整村推进水冲式户厕改造,拆除残垣断壁、老旧房屋200余处,发展庭院经济,推动“一宅变四园”,带动3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2023年,南朱营村成功入选河南省乡村建设示范村。
“看到村庄发展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发展产业的决心更加坚定。”站在村内小游园的同心亭下,郭二干胸有成竹地说着新打算,“南朱营村围绕产业兴旺目标,确立产业发展方向,建好特色产业园区,探索形成产业发展新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本报记者 冯佳志 通讯员 毋昆)
袁桥村
传统村落散发时代新韵
2月10日,大年初一,记者来到登封市大金店镇袁桥古村逛新春庙会,放眼望去,人流如织,摩肩接踵,恍惚间好像又回到了儿时逛庙会的情景。
500年古槐树、400年石臼王、300年避难楼、200年古民居;神秘有趣的古老地道、被誉为“登封小长城”的古寨墙、气势磅礴的盛世打铁花、沉浸式的民俗古装演出互动……袁桥村不只是深厚民俗文化底蕴古村,还能满足您对童年记忆的所有期待,环球飞车、海盗船、旋转木马、碰碰车、网红秋千等30余个游乐设备,吸引了不少游客。
袁桥古村新春庙会 李晓辉 摄
袁桥村有近600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郑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村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大遗产,被誉为“中原古村落的历史标本”,先后获得“国家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郑州市乡村旅游特色村”“郑州市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等称号。
袁桥古村由郑州市磴槽集团投资5亿元进行修复保护。环古村有近千米的古寨墙、三座古寨门,有古戏楼、农耕文化展示厅、村史馆、仿古游园、私塾学院、明代地道等。
袁桥村先后成立了河南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河南袁桥古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袁桥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系列公司与组织。“这些公司和组织都是围绕古村落保护修复、农民增收、环境保护等开展工作。依托中原古村落、河南孝贤村、登封红一大、千亩梨树园这四大名片,袁桥古村结合自身特色,不断打造乡土、民俗、风情文化,吸引游客,已成为郑州地区人气景点。”河南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向人介绍说,今年春节期间,袁桥村举办第二届新春庙会,通过多个自媒体平台集中发力,广泛宣传,吸引了大批游客,假日8天共接待13.68万人。
“新的一年,继续加大古村落保护,提升景区基础建设;加大民宿投入,提供村民就业岗位;加强与村合作社的合作,大力推广农产品。”王向人说,“总之,我们要紧跟文旅趋势,整合古村资源,把袁桥古村宣传出去。”(本报记者 李晓辉 通讯员 李欣原)
马渡村
打造黄河村落新样本
马渡村,村民没有姓马的。
“马渡村,村名来自‘泥马渡康王’的传说。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南渡录》中记载,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在北宋末年曾被金兵追击,骑泥马渡黄河。”2月19日,郑州市金水区马渡村第一党支部书记尹金领说。
马渡村位于黄河南岸,离黄河的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这里历史上曾经是黄河上的古渡口,是连接古都汴梁、洛阳和沟通黄河南北的重要货运码头,昔日车船云集、商贾如潮。近年来,马渡村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引进科创文创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黄河岸边的明星村。
“这个村子像个景区。”很多到马渡村游玩的市民都发出这样的赞叹。对于村子的规划设计,马渡村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专门聘请了中国美院等国内知名设计团队,以全域景区化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乡村会客厅 资料图片
漫步马渡村,乡间别墅或蓝或红、样式统一,道路干净整洁,绿化景观高低错落,村东游园、村中游园、乡愁广场、村史馆、足球场等点缀其间,组成一幅和美的乡村图景。
这个村子不缺创意。村里的中园·乡村振兴创意产业示范园占地约30亩,总投资约3000万元,是郑州市首个以乡村设计与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培训、乡村运营为核心的示范园区。园区内设有乡村大脑办公区、乡村露营区、草坪婚庆区、乡村菜园区、家庭果园区、乡村民宿展示区等七大功能分区。
据尹金领介绍,乡村露营区可满足上百人集会、露营、户外活动;草坪婚庆区可以承接高端的户外草坪婚礼,也可以提供婚纱拍摄场地;乡村菜园区与家庭果园区可满足周边居民农产品采摘、农事体验、亲子研学等需求。园区四季有花、三季有景,园艺景观丰富,“就是要打造一个黄河边最具特色的网红打卡地。”
黄河落日 资料图片
潘多拉森林动物王国是马渡村的又一特色文旅项目。该项目占地350亩,汇集了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珍稀动物100余种,有上千只萌宠动物可以零距离互动体验。作为该项目的一大特色,园区根据世界各大洲野生动物的不同生活环境模拟出不同的场景,增强了游客体验。
“这些项目充满创意,能够给游客带来新鲜感,丰富乡村游的体验。”尹金领说,“今年我们将引进与黄河文化、乡村文化相适应的项目,让村庄更美,让产业更强,让村民更幸福,围绕创新、创意,打造具有黄河气派的村落新样本。”(本报记者 冯刘克)
横岭村
山坳云端上奏出振兴曲
出门见山,举手摘云,是西峡县桑坪镇横岭村的真实写照。新年伊始,横岭村家家户户照例挂起了五星红旗,他们说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家乡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
横岭村距离西峡县城100余公里,因一道山岭横亘于出村道路上而得名。山高路陡,林深人稀,本应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却在山坳云端之上奏出了自己的振兴曲。
万亩茱萸红花中的横岭村 赵书华 摄
2013年,横岭村贫困发生率18%,是省级贫困村;2023年,横岭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跻身全县村级前二十,部分村民小组户均年收入甚至超过20万元。这巨大的变化要从2015年说起。
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西峡县向在外乡贤发出号召,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原本在外做工程的赵书华看到消息后,返回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毅然扛起攻坚重任。
修好道路,才能找到出路。2017年,修路这件全村大事提上日程。面对贫困的横岭村,赵书华把自己工程队的铲车、挖机开了过来,机械自己开,坏了自己修,村里只需承担油钱。就这样,在赵书华的带领下,一场战天斗地的攻坚战在深山打响。
5年时间里,横岭村实现了脱胎换骨,新修了3公里村道、10余公里入组入户道路,改造电力线路4公里,新架自来水管1.1万余米,增设6座通信塔,架设路灯75盏,对全村农户的墙体、屋顶、门窗等升级改造,村间道路成了景观花道,一个设施齐全、环境秀美的横岭村一时间艳压群芳。
云雾萦绕的鲁家墁 赵书华 摄
基础设施改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横岭村立足实际,因势利导,借助1万余亩中幼林抚育帮扶项目,把青山变金山。全村新植、改造山茱萸树1万余亩,建立野生连翘基地3000余亩。2023年,全村山茱萸收入400余万元,连翘收入150余万元,仅此两项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多元,全村村民人均年增收突破2万元。
为确保群众稳定增收、长期致富,横岭村党支部成立了产业帮扶领导小组和党员帮扶小组,建立了责任清单,聚焦对标落实。20多名党员干部包组包户,“一对一”帮助群众发展产业,传技术、传信息、传经验、送服务,邀请县农业、中医药技术专家到村为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把红艳艳的党旗插在产业发展一线。
赵书华告诉记者,未来横岭村要立足山林经济,在研学旅游、休闲康养方面寻找突破方向,不仅让村子经济“活起来”,也要让人气“旺起来”。(本报记者 曹国宏 通讯员 范亚康 刘禾 刘剑飞)
御坝村
找回文化根脉 激活发展动能
2月18日,走进武陟县嘉应观镇御坝村,主干道宽阔平整,两侧民居整齐划一,外墙上粉刷出粗犷的深黄浅黄条纹,仿佛黄河里沉淀了千百年的泥沙土层一般,让人瞬间置身于厚重的黄河文化氛围中。
御坝村地处嘉应观镇南端,距县城15公里。20多年来,这个在很多人眼里地理位置偏僻、致富机会匮乏的小村,硬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省级特色旅游示范村。
御坝村主干道 刘战通 摄
御坝村的成功,源于两次资源挖掘。
第一次是对土地资源的挖掘。过去,御坝村村民世代依靠耕种8000多亩黄河滩地为生,为了增收,不少村民纷纷外出务工。24年前,村党支部书记刘战通带领村“两委”整合、盘活全村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等方式变资源为资产,村集体年收入达十几万元。近年来,御坝村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在滩区发展700多亩艾草、1000多亩怀药等特色种植,每年能为集体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近几年,御坝村挖掘出了另一个隐藏的“宝藏”资源。
位于黄河北岸中下游分界处的御坝村,因河而生、因坝得名,一年四季风光优美。
“御坝村的‘坝’指的是从钉船帮到詹店的一段大坝,是雍正即位前亲自督建的。1723年,雍正皇帝在此立下了‘御坝’一碑,和‘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位于同一中轴线上,是武陟治黄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挖掘、整理史料,刘战通对御坝村这段蒙尘的建村史了如指掌。
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全景 王琳锋 摄
找回了文化的根脉,御坝村再次实现了资源变现。如今,曾经的“御坝”已经彻底成为沿黄大堤的一部分,御坝村也融入嘉应观镇打造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整体规划中。
近年来,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御坝村再次升级了村容村貌,在全村铺设了柏油路、雨污管网和自来水管道,建设了御坝黄河文化广场、全过程人民民主主题公园、黄河驿站等文化场地,还沿着黄河大堤规划打造了黄河文化研学营地。御坝村也因此被评为省级旅游特色示范村。
“今年我们准备结合治黄文化策划一些常态化主题表演活动,将周末和假期的潜力也挖掘出来。同时进一步规划建设民宿、餐厅、商业街等项目,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谈到新年的新发展,刘战通已经有了初步构想。(本报记者 李梦露)
岗坡村
岗上坡地能“生金”
2月19日,在鹤壁市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党支部书记户爱民高兴地接过沉甸甸的高质量发展“五强”村庄奖牌。而让户爱民更高兴的是,今年春节期间,“龙岗人文小镇”吸引游客15万人次,营业收入500万元。
岗坡村龙岗人文小镇全貌图 郭旭日 供图
昔日荒坡地,今日“聚宝盆”。4年前,岗坡村还是村民眼中的“东大荒”,山高地薄、缺绿少水、产业单一。为改变贫困面貌,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无中生有”,立足自身优势资源禀赋,整合岗田林水等资源,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打造3A级景区“龙岗人文小镇”,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集休闲、观光、健身、娱乐、餐饮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园区,闯出了一条利用涧水坡地发展“乡村旅游+全民增收”的新路径。
“出了家门500米就到景区,一个月工资3100元,比在外打工强。”今年40岁的村民马君月是景区机器操作区的组长,说起春节期间景区的热闹景象,她不禁笑着感叹,“每台机器前平均排队等候2小时。”
和马君月一样在景区就业,从事餐饮服务、保洁等工作的本村群众有300余人。
为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长效发展,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2023年,岗坡村对景区重整资源再提升,积极引入专业旅游团队与鹤壁市新支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岗坡村村庄景象图 郭旭日 供图
如今,走进岗坡村,仿佛置身于公园,“徽派”农房、雅致木屋、假山飞瀑、萌宠乐园、七彩花海,一幅人和、景美、产业旺的乡村景象。
“景区租赁土地,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保底收入10万元。”岗坡村副支书郭旭日说,为做强村集体经济,他们从摸清家底开始,对800亩村集体土地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创建村级所有、经营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23年,“龙岗人文小镇”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消费额达5000余万元,直接带动岗坡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
“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发展能起到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2024年,我们将不断拓宽村民创收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用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岗坡。”看着村庄建设越来越好,郭旭日信心十足。(本报记者 李萌萌)
南李庄村
集体产业红火 村民共享成果
“福暖四季文明花开满园香,顺遂安康家业兴旺齐欢畅。”
2月16日,驻足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村社区门口的巨型大红春联引人注目。
春节前后,南李庄村溢满红色气息:社区处处挂起红灯笼;家家户户贴着红对联;领取春节福利的清单上按满了村民的红手印;南李庄城南农贸市场和建材市场的招牌,也是红艳艳的。
满眼的红色气息中,最“红”的要数南李庄村一年一度的股权分红。
股权分红现场 南李庄村供图
“3936元!”2月8日,拿着装订处有些开裂的大红色股权证,南李庄村村民关玉珍喜滋滋地向记者展示这些年的分红记录,今年76岁的她,每年都会将这笔钱用来给小辈发压岁钱。
股权分红大会上,和关玉珍一样,南李庄村351户家庭代表兴冲冲来到村广场,排队领取土地入股的196万元分红现金,红脸颊上挂满了喜悦。
村民领取股权分红 南李庄村 供图
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整十年。
2014年,南李庄村实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上河南孟电集团的出资帮助,南李庄建成建材市场二期和农贸市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村民以土地入股,如今每亩每年可从村集体分红1.2万元。
“集体产业带来‘红票子’,让大伙儿都过上了红日子!”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感慨。
2010年,河南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的范海涛,出资给南李庄人建新居,让大家免费住上了270~290平方米的叠加别墅。
产业兴旺,无疑是南李庄村为提升群众幸福感再添的一把火。
村民郑金泉深有体会。除了每年的分红款,他在南李庄农贸市场干起了蔬菜批发,年收入十几万元。
南李庄农贸市场现有商户500多家,主要销售蔬菜水果、肉蛋禽、海鲜水产、干鲜粮油等,年交易量10万吨,交易额达5.4亿元,在此打工、租摊位者近2000人。
南李庄村农贸市场 刘亚鑫 摄
守着集体产业,南李庄村群众真正过上了红日子。
红日子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物质上,南李庄村从合作社年终股权分红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从端午、中秋、春节福利到年终文明家庭奖励,还有互助基金、采暖半价、免费用水……事无巨细,保障村民安居乐业。
精神上,实践活动不重样,清明祭英烈、八一庆建军、国庆文艺会演、猜灯谜闹元宵,节日之外还有趣味运动会、宪法宣传月、健康讲座等,丰富多彩。
新年新气象。范海涛告诉记者,新的一年,南李庄村将进一步深化“企村共建”,不断加强智慧市场管理平台建设,让农贸市场不仅有“高标准”“高颜值”,更要有“高智慧”,助力集体产业更加红火,让村民的红日子更长久。(本报记者 马丙宇 刘亚鑫)
往期推荐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